「檔案之眼──台灣前衛文化的國際視野」評論計畫
前往「檔案之眼──台灣前衛文化的國際視野」評論計畫網站

重讀「檔案」的非常時刻;

在地「前衛」的國際視野。

 

「如何」重新閱讀檔案──以什麼方法蒐集、什麼認知識讀、什麼立場評論?

綜觀近年檔案重現之勢,發現檔案時間跨距達百年(日殖時期至九〇年代)、視角跨越世代,佈局擴及東亞各國。在紛雜的事件/主題中,本計劃尤其關注「前衛」(Avant-garde)在台灣發生、解讀與應用狀況;而「前衛」概念在台萌發攸關兩道脈絡:「現代化」與「國際化」。扣合兩者,本評論計劃「檔案之眼──台灣前衛文化的國際視野」(2018-2020)所關注的時代溯自1920年代(日殖政權改以懷柔治理策略)起,至1930年代末。另外,依部份個案生命歷程,將談論議題時代延伸至二戰後。一如「前衛」之所以被肯認的原創、實驗與左翼底蘊,以及實際上發生於1920-30年代,時人不分領域的藝術行動,本計劃評論案例為綜合性的藝文創作與事件,包含文學、電影、繪畫、戲劇以及不能歸類於任何一項藝術型式的「政宣/國策」電影、文學。

由於1920-30年代國際留學網絡與報章印刷技術躍進,「前衛」問題意識自西歐(發源)、日本(轉介)再到被殖民國台灣(接收與應用)的國際「出口-代理-進口」生產關係分明,彼時的「國際」尤其曖昧:既比現時的台灣切身,卻因在帝國一手容許前衛、一手遂行殖民統治的知識篩選權力關係中,恐怕特別偏狹。在近百年後的今日我們或許能應用時代的優勢,重探台灣當時在什麼樣的國際知識網絡中認識「前衛」,反思當代處於什麼樣的國際知識網絡思考「原創性」──可能的前衛行動。

「檔案之眼──台灣前衛文化的國際視野」計畫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8年「現象書寫-視覺藝術」專案補助,執行期為2018至2020兩年,邀請專業評論人、譯者合作進行議題研究與分析工作,將評論議題時代橫跨20世紀戰前以及1990年代的台灣與國際網絡,期作為擴增「在地實驗影音導案庫」(ET@T Archive)庫質、量的先行計劃。專題作者所發表的文章,以及交流過程,將透過公開座談與本網站平台與眾人分享。

文/在地實驗  2018

  2018「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蘇美智女士。

 • 本專案能夠順利爭取補助,特別感謝三位專題主筆者肥內(王志欽)、陳平浩、陳允元,以及黃亞歷、楊雨樵、鳳氣至純平、宋蕙吟等人於提案階段的支持與協助。

 ● 「檔案之眼──台灣前衛文化的國際視野」計畫團隊

 • 計畫主持:葉杏柔

 • 專案助理:謝鎮逸

 • 專題企畫:

「戰前日本前衛電影發展考據——兼論德國、法國、蘇聯前衛電影」專題/肥內(王志欽);

「九〇年代台灣(小)電影及其影音狀況」專題/陳平浩;

「共時與時差: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者們的閱讀史」專題/陳允元

 • 作者: 肥內(王志欽)、陳平浩、陳允元、徐禎苓

 • 執行編輯:謝鎮逸

 • 中譯英譯者:李盈儀(Lee Ying-Yi)、張竣昱(Chang Chun-Yu)、童詠瑋(Tung Yung-Wei)

 • 英譯校對:葉杏柔、陳琳琳

 • 專題網站架設:詹媛安

 • 美術設計:蔡孟汝

 • 媒體合作: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Fa電影欣賞》

 • 特別感謝:

王財祥導演、郭承嫻女士、飛霓影藝事業有限公司;

台北影業 武善泉先生;

林容年女士、蕭明達先生、謝育貞女士、毛雅芬女士、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陳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