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與古名伸舞蹈團合製「《夷希微的凝視》科技共感演出計畫」
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與古名伸舞蹈團合製「《夷希微的凝視》科技共感演出計畫」
一般公告

【摘要】

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與古名伸舞蹈團(古舞團)共同發起「《夷希微的凝視》共感科技演出計畫」,將舞者在舞台上的肢體動能,透過可偵測、可記錄的線性數值訊號,即時地轉化為聲響與光影。本計畫從《夷希微的凝視》中,挑選四個片段「引子(Intro)」、「觸動(Caress)」、「失衡(Disparity)」、「錯身(Evade)」,以舞作中的「移動地板」與舞者「接觸」所傳遞出之訊號,設計製作相對應之聲響光感等多感官之回饋。此一跨界創作計畫,除了企圖將即興舞蹈中,不可預測的動能轉化,達成共感體驗的現場外,更企圖實驗舞蹈在感知上被擴延的可能性。

本案獲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年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跨界創作補助計畫」補助。

 

【計畫要點】

  • 以技術共享為前提,「即時軌跡捕捉」感測技術開發

  此一階段的「即時軌跡捕捉」感測技術開發,透過紅外線攝影機計算「移動地板」的即時座標資訊,將此資訊傳送至投影影像的主機,根據座標,投影影像便可即時跟隨「移動地板」位置。為了讓感測技術能為其他技術開發、表演藝術帶來應用的可能與發展。感測技術的開發程式,透過電腦視覺庫OpenCV(Open Source Computer Vision Library)及openFrameworks來撰寫,不僅簡化程式編寫,也可以跨平台使用,在Windows、Mac OS、Linux等平台上執行,考量表演藝術的各式感測應用,此一感測可適用於多邊形形狀,相關研究技術人員、視覺設計人員,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需求來做修改及延伸。

  • 「移動地板」、感測模型、投影影像的逐步多媒體整合

1. 感測「移動地板」模型開發

前期以較小的地板模型、不同的感測原理進行測試。原訂預計使用OptiTrack Prime 13相機(空間定位用攝影機)或光學雷達LiDAR等方式,來追蹤「移動地板」的即時移動座標。為簡化於劇場空間架設機站的作業時間;同時考量簡化技術步驟,以利往後研究技術人員、舞台視覺設計人員近用;並考慮感測裝置能夠輕簡地、不過於彰顯地裝設在「移動地板」上,最後選用無法被肉眼辨識、且能夠輕簡裝設的「紅外線燈泡」作為感測光源。

以原作《夷希微的凝視》中的「移動地板」作為主要感測物件,在3m*3m的木板四邊及四角,以點狀的方式鑲嵌12顆LED紅外線燈泡,以供架設在舞台上方的兩台紅外線攝影機辨識「移動地板」,並運算出相對座標,以便設計之投影影像能夠即時追蹤「移動地板」。在演出過程中,即使部分燈點被舞者肢體遮擋,仍能透過演算校正,即時運算出相應位置,防止投影影像因錯誤的座標資訊而產生變形。

2. 投影機型評估、面積大小、拼接評估測試

以兩種投影機PA803U(加廣角鏡頭)及PE523X,評估投影機型的亮度、對比度、銳利程度等。同時考量《夷希微的凝視》移動地板為深灰色,實測投影影像打在深灰色物件、及打在舞者身上的圖形、顏色狀態。以及投影機面積大小量測,投影機數量及融接方式等評估。最後選用PE523X六台投影機做畫面拼接,並同時設法尋找更廣的鏡頭。

3. 投影畫面拼接、紅外線攝影機與投影畫面做物件追蹤

在劇場中架設6台投影機大畫面拼接,並計算出可投影範圍深度為9公尺,寬度為9.6公尺。

4. 擴大投影角度、測試簡單視覺效果

考量《夷希微的凝視》「移動地板」移動範圍更為寬廣,將原先由上往下垂直投射的投影機,改為斜向投射的方式,讓投影面積擴大,使投影面積可以延伸到整個地板。投影影像軟體則使用Touch Designer作為應用基礎,進行投影影像設計。

  • 舞者與「移動地板」即時接觸的聲音反饋

立基於「移動地板」的「即時軌跡捕捉」感測技術,及投影影像的追蹤,2021年7月至10月的工作重點專注於聲音的即時反饋機制;此一機制針對舞者的動能做更細部的感測,並將此動能即時回饋於影像及聲音設計的表現上。以輕簡的無線麥克風裝設在「移動地板」的背面,作為舞者觸碰「移動地板」的壓力感測,透過麥克風定位舞者位置及觸摸點,即時回饋舞者的觸、壓變化,造成影像及聲音的變化。

敏銳的聲響即時反饋在「失衡(Disparity)」中,舞者許程崴的段落最為突出,像是對話一樣,如舞者許程崴在呈現後座談的分享:「就像是和我對話的另一個角色,同時也像是我內心的聲音,對我來說可能不是一個獨舞,可能是一個雙人舞,是一個充滿對話的時刻,有許多說不清楚的,除了語言以外雙向來回的東西」,同時也反應,演出中和舞者當下的狀態有密切的關係,每一場的呈現圍繞著此一「對話」的主題,卻也因為舞者的身心變化,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對話」。藉由動能的擴延,透過技術而得到變化與延展的聲音,亦成為激發舞作、可深化表演者表現層次的一個重要元素。

  • 感測的反饋機制:呈現的空間、演員、感測系統、聲音與影像設計的即時匯演

除了舞作《夷希微地凝視》,與編舞家、舞者之外,現場的空間、聲音、影像、以及現場的即時性,都不斷地交互產生影響。如負責投影修正及視覺影像的葉廷皓所說:「我們製造了一個系統,所有人都是參數,可以去改變這個系統最後所產生的結果」,同時也如感測技術開發的蔡奇宏所說:「最後看到舞者不斷地在舞台上移動、選轉,紅外線不斷被遮掩、而座標透過即時計算不斷修正、甚至在過程中偵測到干擾點而產生一些特殊線性現象,這些的過程,這個觀察都是滿有趣的過程」。透過科技媒材,聲音、影像、互動媒介等,這些媒材成為現場與舞者肢體的延伸,也讓演出的現場產生「科技是肢體延伸/科技成為共演對象」的辯證關係。

©古舞團;圖片提供:在地實驗。

【成果紀錄&分享】

 

 

《夷希微的凝視》共感科技演出計畫

■ 製作團隊 ■
製作單位|古舞團、在地實驗
製作人|黃文浩
藝術總監|古名伸
新媒體統籌|王連晟
科技藝術創作總監|蔡遵弘
表演者|許程崴、林憶圻、蘇家賢、黃彥霖
感測程式開發|蔡奇宏
投影影像程式互動設計|葉廷皓
燈光設計|吳文安
聲音設計|王榆鈞、王連晟
技術助理|朱家聖、劉東昱
舞台監督|朱健鍺
舞台助理|廖晨
舞團行政總監|朱星朗
行政總監|葉杏柔
計畫經理|陳琳琳

■ 錄影、剪輯 ■
黃柏瑜、丘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