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度量「平等」、體現「自由」? 從格林威治村、傑德森教堂、大聯盟到接觸即興
活動時間
Nov
23
2020
第 1 場
VA hub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53巷20號B1)
第一講: 度量「平等」、體現「自由」? 從格林威治村、傑德森教堂、大聯盟到接觸即興

在美國民權主義盛行的1960年代至70年代初,強調「人人都可以跳舞」的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 簡稱CI)透過「觸摸」引「動」,在創始者帕克斯頓(Steve Paxton)與早期實踐者的催生下,誕生於在社會與藝術的交界,成為美國後現代舞蹈時期的一個重要發明,至今仍作為歐美甚至亞洲許多藝術家與當代舞團的創作應用。因為CI充滿可塑性的實踐特質,有人拿它發展動作;有人透過它提問人際間的衝突與權力關係;也有人靠它作為舞蹈治療的工具之一,朝身心學研究發展。
CI於1992年由舞蹈家古名伸引進台灣,我也在此脈絡下接觸了CI。兼具實踐者與研究者背景,我對CI的研究出發自實踐經驗中的感動與疑惑。圍繞這切身的問題,我試圖考察此疑惑的「感」與「知」如何形成與相互牽動?以及它可能意味什麼?及其潛能為何?

第一講:
度量「平等」、體現「自由」?
從格林威治村、傑德森教堂、大聯盟到接觸即興

第一講將討論CI在美國源起的歷史脈絡,閱讀此脈絡的重要問題意識是:一個宣稱「平等」、「自由」的身體實踐如何可能?1960年代格林威治村、傑德森教堂、到1970年代大聯盟,以及1972年歐柏林學院的《鎂元素》,從CI在美國的起源到傳播,我們將討論幾個子題:CI實踐中訴求的「平等」是以如何的社會與藝文氛圍為前提?CI藉由如何的操作模式觸碰「自由」?以及透過如何的傳遞策略實踐「平等」?隨著CI實踐的持續發展,是否存在「平等」的擴充或解消?

講者介紹
樊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