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微觀的視野,如何看待科學與藝術?
活動時間
Dec
23
2018
第 5 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從生物學微觀的視野,如何看待科學與藝術?

在地實驗2018台北雙年展「反控/智」系列論壇(五)
◆題目:從生物學微觀的視野,如何看待科學與藝術?
How to See Science and Art through Biology’s Microscopic Lens

◆時間:2018年12月23日(日)10:0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生態實驗室

◆論壇簡介:
科學家相信眼見為憑,然而在科技尚且原始的年代,要怎麼把眼見如實呈現出來,去接近科學家所相信的真,並不容易。尤其,當眼前所見是微觀世界,如何將眼見連結到真實,又是難上加難。

十七世紀以來,諸如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改良了顯微鏡,把他看到的跳蚤等微小事物鉅細靡遺畫出來,也宣稱他看到了可能是生命基本組成的單位細胞;紡織品商人出身的荷蘭科學家安東尼‧雷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用他改良的透鏡看到了細菌,介紹給世人另一個更微觀生物世界的可能;英國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與阿爾弗雷德·華萊士(Alfred Wallace)在紀錄與觀察生物的探索過程中,留下不少精緻而美麗的素描圖稿;德國胚胎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將他眼中巨觀與微觀的生物世界透過他的巧手呈現給世人,甚至用畫筆構建了他所相信的部分生物原理。這些科學家的作品其實是科學紀錄,但在許多人眼中,也是藝術,他們對科學知識的求真,是否與藝術家們所追求的美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講者許惇偉在大學開設普通生物學、微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等課程,對於生物學的發展史一直很有興趣。他的研究重點著重在一種可以是單細胞,也可以是多細胞的土壤微生物(黏菌)遺傳行為。同時也因個人愛好與需要,這幾年來從事科學普及工作的推廣與教育,期待讓更多人能理解生物科學世界的美麗。

藉由本次論壇希望以生物學的歷史脈絡為主軸,介紹幾個不同時代微生物學家的工作,讓不同領域的朋友能一探微生物學家眼中另一種美麗的世界。

◆論壇主持:在地實驗 www.etat.com
◆論壇策劃:王咏琳 tinyurl.com/yb68kg8m

◆關於「反控/智」系列論壇:
在地實驗受邀參與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作品除了〈漫遊者函集〉(Flâneur Hanji)每週末14:30與觀眾分享他的個人見解,也包含本系列「反控/智」論壇共八場。論壇由在地實驗主持,邀請動態自造實驗室(FabLab Dynamic)、王咏琳、鄭先喻策劃。整體而言,論壇題旨以個體自主與反科技控制為核心,反思人類主體、人文思維與機械、科學實驗、人工智慧等技術物之間共生與抵抗關係。函集將全景直播論壇於ARThon藝術松學校影音平台(http://arthon.tw),現場或線上參與者皆可隨時提問、延伸討論。


2018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在地實驗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18/information/48

ARThon藝術松學校影音平台-Hanji頻道:http://arthon.tw/channel_video.php?id=21

●展覽時間:2018/11/17 – 2019/03/10
●展覽地點:北美館一樓、二樓、地下樓展覽室
●2018台北雙年展:www.taipeibiennial.org/2018

講者介紹
許惇偉
沈伯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