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文革:「二十七」年電影美學初探
活動時間
Oct
22
2018
第 4 場
在地實驗(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
回顧文革:「二十七」年電影美學初探

50-60年代是世界電影美學思潮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歐陸電影正要開啟新浪潮,攝影機將會離開大型片場。但這場美學風暴基本上與新中國電影沒有發生多大的關係,此時的新中國,並不是毫無保留的接納蘇聯電影美學的觀念,也不可能向佔據世界主流市場的好萊塢學習,而是專注於建立自己的民族美學。雖然,新中國電影看似否認了好萊塢戲劇的美學,但拋開政治分歧,兩者在美學實質上有著很大的共通性:電影語言都側重於單向輸出,透過螢幕夢幻宣傳各自的價值。

1956年5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正式宣布實行“雙百”方針,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百家爭鳴”作為發展科學文化的方針政策。在“雙百”政策下,電影工作者嘗試將傳統藝術精神和藝術表現融入電影敘事。《早春二月》《林家鋪子》《枯木逢春》等影片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1965年下半年,在急鑼密鼓的十年浩劫的序幕之中,《烈火中永生》問世了,一部將藝術主題和時代政治主題,緊密結合的完美的視聽“教案”如期而至,為“三突出”電影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電影語言。而這個體系中最具代表的,即是革命京劇樣板戲影片,在以極左思潮為指導的方針下,將電影敘事模式化推向極致。

▣ 免費入場
組織營運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圖片:《林家鋪子》

講者介紹
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