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含
活動時間
Sep
14
2015
第 1 場
在地實驗(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
陳思含

【I Understand You】

 

對我來說創作最終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疑惑,再者是為了帶來理解。

 

朋友跟我說,美洲印第安語的 I understand you和 I love you是同一句話,這對話很美,這信念很迷人。

 

“將創作作為溝通的途徑,理解自身與他者、他者與世界的方法,在採取任何立場之前,讓自己成為每次的實驗,過程中,解決自己的不適,不斷修正感受到的真實、態度和做法。”

 

本座談將講述近期四件作品的創作歷程,並邀請大家從行為介入、參與性創作、影像紀錄之形式、創作取材與道德間的問題以及他者在異國創作等層面上進行討論。

 

【作品放映】

 

Tambat Ali (2015) 思考著身為一個外來者在此創作的動機,基於取材和回饋的想法,藝術家邀請攝影師Chaitanyan Guttikar 一同參與,在影片拍攝完成之際,為社群的所有居民拍攝團體照,最後將肖像照作品送給社群,並且邀請社群居民於當地寺廟共同欣賞影片放映。影片記載了藝術家印度浦那製銅社群的影片拍攝和回饋計畫,影片充滿觀光客的浪漫想像,交錯著創作者與取材對象關係的反思。

 

Ka-l (2015) 與印度藝術家 Vaibhav Raj Shah合作的錄像作品Ka-l,概念來自與印度友人聊天中得知印地語的“昨天”和“明天”為同一個字Ka-l,從語言學的角度思考語言和文化的關聯,在車上不斷交換駕駛座的同時,討論時間的概念,與印度宗教、文化、哲學的關係,在荒謬的戲碼中,探討嚴肅的人生的哲學課題。以社會人類學的說法,不同文化社會的人如何思考時間?空間如何為時間塑形?定位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如何影響社會形成的樣貌?

交換一坪地 (2014) 先是硬生生地交換了隔著一排樹,隸屬兩政府單位的兩塊地皮,再安排了一放映餐會,藝術家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友人前來討論“世界上有沒有任何一塊地不屬於任何人?”在輕鬆的氣氛中,延伸談論土地、權力、人與自然、邊界等議題。

 

Take me there. We will wait for the wave and jump (2012)

藝術家思考行為藝術如何在不同環境、文化、人群中,以何種方式介入其生活,探討藝術創作作為溝通工具和觀眾產生關係的可能。影片中,在釜山海邊詢問不認識的遊客是否願意和她手牽手,帶她衝向海,一起等海浪來跳起來。藉由極其日常生活卻不尋常的動作做一連串練習,透過觀念性的偶發行為來感測自身與陌生人之間包括身體和人際關係的信任關係。

▣ 免費入場。

相關資料
  1. 影片
講者介紹
陳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