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科學與藝術
活動時間
Mar
08
2015
第 4 場
在地實驗(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
腦神經科學與藝術
➤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系列演講簡介: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是科學家在面對質疑時心中最常出現的O.S。人們都理解,科學是個不斷在進步中推翻自己的系統,基於某種客觀時跟耗時過程,科學家透過各種不同變因的方法去實驗材料與人無法完全決定的可能結果。今日,科學方法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材料,儘管在文藝復興時代科學與藝術被認為是不分家的,然而,經過幾百年藝術系統的自成與發展,美學所論證的「美」歷經思潮與系統的挑戰與轉變,現今人們其實已經無法單純將「最前衛的藝術就是科學,最前衛的科學便是藝術」作為支持藝術與科學、科技創作上的唯一立足點,即使科學家與藝術家某部分都致力於解決「哲學問題」,不同的是,科學家並不是為了生產「美」,才去解決與提出問題。
在這系列講座中,邀請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專業工作者,包含天文學家、太空政策專家、半導體與奈米材料研究學者、光電、聲學研究工作者,性別學者與從事藝術與科技、科學的藝術家來檢視、討論目前當代新興媒介藝術的方法技術與案例。究竟,身處平流層的氣球是否能夠取代衛星?又或者藝術家自製的裝置是否真能在太空中收集星塵?奈米科技與能源收集、聲音科學在藝術領域的應用與擴張又該如何可能?最終回到社會科學的層面,當今的性別意識如何在整個藝術與科技、科學的場域中被解讀?

 

➤ 第四場:「腦神經科學與藝術」

繼上週劉韋君的「基因工程與藝術」論壇破解近年來Vida telefonica跟Linz的幾件獲獎作品後,也繼美國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的”Human Genome Project”,本次「腦神經科學與藝術」論壇由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生理暨藥理學系的研究助理教授—-a.k.a NYC潮人土地公—莊士杰Abraham Chuang,主講「腦神經科學與藝術」,從神經生理、電生理學與神經可塑性。莊士杰除了娓娓道來其20年來與小白老鼠建立的深厚情誼外,在本週作品分析的部分也將一次破解使用EEG跟MRI的等作品路徑—-包括近年流行的腦波彈吉他,腦波製造水波跟聲響,Jill Scott的”Electric retina”等作品。

◆ 講者:莊士杰 Shih-Chieh Chuang
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藥理學博士(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現為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生理暨藥理學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專長: 神經生理,電生理,神經可塑性,癲癇啟動機制。

相關資料
  1. 文章Me TV Buddha
  2. 文章Dmitry Morozov's VTOL project(以腦波彈奏樂器)
  3. 文章Jill Scott 作品 "Electric retina"
  4. 文章Golan Levin作品"Double taker"
  5. 文章「腦神經科學與藝術」(莊士杰、王咏琳,2015/03/08)演講投影片
講者介紹
莊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