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波天文學、數據科學與藝術
活動時間
Jan
03
2015
第 1 場
在地實驗(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
電波天文學、數據科學與藝術

➤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系列演講簡介: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是科學家在面對質疑時心中最常出現的O.S。人們都理解,科學是個不斷在進步中推翻自己的系統,基於某種客觀時跟耗時過程,科學家透過各種不同變因的方法去實驗材料與人無法完全決定的可能結果。今日,科學方法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材料,儘管在文藝復興時代科學與藝術被認為是不分家的,然而,經過幾百年藝術系統的自成與發展,美學所論證的「美」歷經思潮與系統的挑戰與轉變,現今人們其實已經無法單純將「最前衛的藝術就是科學,最前衛的科學便是藝術」作為支持藝術與科學、科技創作上的唯一立足點,即使科學家與藝術家某部分都致力於解決「哲學問題」,不同的是,科學家並不是為了生產「美」,才去解決與提出問題。

在這系列講座中,邀請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專業工作者,包含天文學家、太空政策專家、半導體與奈米材料研究學者、光電、聲學研究工作者,性別學者與從事藝術與科技、科學的藝術家來檢視、討論目前當代新興媒介藝術的方法技術與案例。究竟,身處平流層的氣球是否能夠取代衛星?又或者藝術家自製的裝置是否真能在太空中收集星塵?奈米科技與能源收集、聲音科學在藝術領域的應用與擴張又該如何可能?最終回到社會科學的層面,當今的性別意識如何在整個藝術與科技、科學的場域中被解讀?

◆ 系列演講策劃人:王咏琳
1983年生,現居住、工作於台北。為藝術評論、展覽策劃工作者。過去其作為高雄美術館展覽組策展人期間,組織策劃了「法蘭西斯培根特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等等,現以獨立策展人的身分,策劃了:藝術家博覽會主題展《生命是種隱喻,而你也是》、索卡藝術中心《Mental-logue/Monster-logue》,香港Am space《舞到哀切-蘇匯宇的彩色電視機》以及近期的台北美術館《失重》、耿畫廊《森森》。其以評論身分,長期關注影像語言、台灣媒體藝術、聲音、藝術與科技發展研究,相關文章散見《今藝術》雜誌、《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與設計》、《典藏投資》、《Art Plus》雜誌、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Not Today》、上海《藝術當代》雜誌、北京《藝術界》雜誌、日本《Quotation》雜誌。文章資料請見: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704

➤ 第一場:「電波天文學、數據科學與藝術」(「太陽系是什麼?能吃嗎?」上半場)

◆ 時間:2015年01月03日(六)14:00-15:30
◆ 地點:在地實驗計劃論壇 Etat Forum(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

◆ 講者:陳若馨 Jo-Hsin Chen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天文博士,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博士後研究員,現任職於加州新創公司從事數據分析。研究專長: 恆星形成、天文化學、電波天文學。

 

相關資料
  1. 文章Data Science:Wind map(風向+風速地圖)
  2. 影片Satellite Hacking (by UNKNOWN PLANET, 2012)(干擾衛星訊號並影音化干擾行為)
  3. 文章from data to music:Earth-Moon-Earth (E.M.E) (by Katie Paterson)
  4. 文章Data visualization:datamatics [prototype-ver.2.0] (by Ryoji Ikeda, 2006)
  5. 文章Satellite Hacking:projects of S∆G∆∆
  6. 文章「電波天文學、數據科學與藝術」(2015/01/03)演講投影片
講者介紹
陳若馨 Jo-Hsin Chen